建工“酷・家”团队的故事――记省第三届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

浏览:644次 发布日期:2017-08-10

出门不用带钱包,运动可以骑共享单车,不想做饭点外卖,互联网在改变着千千万万人的生活,而一年一度的大学生“互联网+”大赛正在激发创造力,加速改变的发生。

第三届浙江省“互联网+”大赛以“搏击‘互联网+’新时代 壮大创新创业生力军”为主题,共吸引全省100所高校4488个项目参赛,参赛人数达2.3万人次。在本次比赛中,建工学院《酷・家――建筑设计方案智能快速生成平台》(负责人:季杰;团队成员:陈家杰、周美玲、翁光泽、林金棋、徐莹;指导老师:温天蓉、李菲、沈丽娜)获得创意组铜奖。

每一个人都是负责人

大学生的团队项目有时候仅仅是负责人在奔波,其他成员只是参与,听从一些简单的安排。在“酷・家”团队里,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模块,要求每个人都要熟悉整个项目,每个人都做好答辩的准备,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质疑和建议,如果有人出现意外特殊情况,其他人也可以立即变成负责人。

这是个有爱的团队

由于比赛人数的限制,一些同学和老师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文本上。特别是建筑系的吴宁老师,在自己非常繁忙的时候,抽出大量的时间对整个项目的方向创意、核心技术、文本写作等提供了非常多的支持和帮助。在工作室里有一起熬夜写文本的电脑“哒哒”声,有一起点外卖相互分享的“滋滋”声,有互称“老板”的“哈哈”声,在遇到瓶颈的时候大家相互鼓励,比赛带来的不仅仅是竞争,还有更多无法衡量的力量。

这是个成长的团队

在推进项目进展工程中,每个人都把自己最擅长的发挥出来,擅长绘图软件的做图表,擅长写作的改文本,项目文本从开始的上百页到精简后的几十页到最后的十四页,先做加法后做减法,听取多方建议,参加多个培训,不断的学习,不断的否定自己,每个人都变成点子库。从衢派特色建筑到美丽乡村建筑,从传统设计师的辛苦到互联网设计师的便捷,从住家变成自己设计家,大家都笑说:建筑是凝固的音乐,工科生也要讲情怀。

“酷・家”团队由本专科成员合成,在与其他团队竞技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,用“互联网+”思维把脉生活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,凸显了把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。今后,改进专业教学,提高社会服务能力,促进创新创业的现实成果转化,也将是建工学院创新创业努力的方向。(建工学院 沈丽娜)

关闭窗口